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08-24
    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通知精神,我校认真开展了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组织工作,举办项目申报讲座、开展申报指导,努力提高项目论证质量。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面向社会公示,我校获批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项。 学校将继续加强科研项目培育工作,为广大教师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科学研究思路,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影响力。米兰网页版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一览表序号
  • 2021-08-24
    8月23日,我校召开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线上视频会,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学生工作干部代表参会,校党委书记殷奇主持会议。殷奇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存在。秋季开学情况复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市教委要求,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开学方案。一是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实到位;二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责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算清政治账、经济账;三是勠力同心、协同作战,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各部门要树立阵地意识,落实网格管理,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四是确保措施落实落地,突出“防”,关口前移、防得住;突出“实”,再度全面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突出“练”,对预案真演练、对流程多熟悉;突出“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突出“常”,做好打持久战准备,做好常态化防疫。校长陈法春强调,疫情防控是秋季开学的首要工作。一是疫情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严格落实开学方案和具体要求;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报送信息,各单位要加强配合,强化与属地的协调,建立有效沟通
  • 2021-08-24
    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第二批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工作评审结果。我校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学生党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此次评审工作根据《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0〕14号)安排和评审工作方案,经组织推荐、通讯评审、集中会审,遴选产生100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00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评选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学生党支部以“七个有力”为建设目标,以鲜明专业特色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举旗帜,担当疫情防控发声人。参与完成天津市防疫新闻发布笔译及《中国人民致新冠病毒的一封信》等宣传视频录制;加入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赴海关一线守护国门;为天津市公安局北辰分局提供应急警务翻译;疫情常态化下,承担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等英译任务。亮品牌,专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导师带领下承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三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中央文献翻译,及国
  • 2021-08-24
    近日,“米兰网页版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相关话题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榜第1位,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390.5万人次。自2006年起,我校坚持每年组织两次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目前全校近5000名教职工、中外学子参与其中,将生命的“种子”留在了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已有15位师生、校友义无反顾地为他人“再造生命”,这种“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流淌在天外师生的血液里,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奇迹。热情的网友们纷纷留言“如果被问到是否愿意捐献,我会毫不犹豫甚至还很骄傲地说我愿意”“如有需要,必当尽力”“‘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流淌在天外师生的血液里,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奇迹”,评论区满满的正能量。8月17日,《今晚报》专版以《生命的唯一------米兰网页版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15位师生、校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马慧兰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人故事。全文转载如下:生命的唯一 ------米兰网页版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15位师生、校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马慧兰,是一位“00后”小姑娘,家乡在甘肃省临夏州,
  • 2021-08-17
    近日,校领导一行检查校园施工进度和开学前准备情况,慰问看望暑假期间坚守岗位的教职员工,并为他们送上防暑降温慰问品。校办公室等有关人员陪同。在滨海校区,校领导检查保卫处假期校门管控、“双码联查”落实情况;在食堂、超市,实地查看食堂交接改造及超市、水果店假期改造入驻情况;在宿舍,资产处“新床换旧床”工程、后勤处宿舍暖气改造、空调调试、卫生间升级等工作已进入尾声。在五大道校区,由办公室、后勤处、资产处、网信办牵头的办公用房调整已进入第三阶段,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已完成搬迁,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造工程收尾,进入搬迁阶段;第六宿舍楼改造正按计划进行施工,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做到电通、网通、人心通,具备随时开学的条件。校领导深入各部门,教工部、学工部健康监测工作坚持有序开展;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继续教育学院暑期招生工作顺利完成。 校党委书记殷奇强调,要确保施工安全,保障工程保质按时完成,抓好工程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把为师生办实事贯彻到假期工作中,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工程验收的标尺;要严格校门管理,做好校园防疫工作,把疫情隔离到校门外,夺取疫情防控和民生工程
  • 2021-08-14
    8月11日上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助的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研修项目(韩国国民大学线上项目)正式开课。该项目由国际传媒学院承办。该项目学员来自我校的友好校韩国国民大学,都是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员了解中国正在实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数字中国”建设与分享经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该项目以“数字中国”为主题设置课程模块。孔艳等老师提前与韩国的学校沟通,针对学员水平和特点备课,注重提升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技能,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亲切活泼的讲课风格赢得学员的喜爱。同时,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向学生介绍今天中国人的智慧生活,如何在网上点外卖、网约车、预订酒店、使用共享单车等,以及让学生熟悉中国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来华旅行、学习、工作提供心理准备和参考,也更了解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韩国学员课后反馈,天外的老师很棒,教学质量高,被老师们甜美的声音、积极热情的教学风格所打动。“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汉语项目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趋势及全球疫情
  • 2021-08-14
    8月9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程师王妃老师文章《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盾》。文章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尤其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于此,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的要求,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精准防控风险水平,让抢险效率更高、遭遇损失更小,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盾作者:杨红运(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米兰网页版基地研究员)、王 妃(米兰网页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
  • 2021-08-14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更好地阐释和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世界意义,从天津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进一步做好天津对外宣传工作,8月11日,天津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研讨会,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栾建章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王铭玉教授、亚非语学院院长朵宸颉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受邀参加研讨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研讨会上,王铭玉教授作了题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关注的八大要素》的发言,他指出,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应该关注身份、问题、概念、价值、功能、学理、传播和权力等要素。朵宸颉教授做了题为《提升天津在阿拉伯世界国际传播力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她指出,增强天津的国际传播力,需要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着重在“以文会友,求同存异”、“对接需求,主动作为”以及“加强合作,外宣助力”等方面着手。杨红运教授做了
  • 2021-08-14
    8月10日上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血细胞分离室,我校国际传媒学院杨润菁同学为一名1岁的血液病患儿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天津市第281例、学校第15例、国际传媒学院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润菁的一个好朋友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白血病去世,“我看不见了,但是很感谢你来看我。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将来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救救我的病友。”朋友的离去让她消沉了很久,但是朋友留下的话语时时激励她,让她不放弃。2019年,杨润菁考入我校国际传媒学院,学习喜爱的动画专业。刚入学,她就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今年6月,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天津管理中心初筛,她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得知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杨润菁立即表示同意捐献。8月6日,在学院辅导员的陪同下,杨润菁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开始为捐献做准备。尽管在前一天,杨润菁的爷爷因病去世,而她还是选择为了那个未曾谋面的患者,坚持按时入院。8月10日下午,国际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一行前往医院接杨润菁出院回家,并进行慰问。学院党委书记孙雪颖详细询问了杨润菁的身体状况,叮嘱她要注意休息,高度赞扬了她为救助患者勇于奉献、大爱无私的善举,并为她颁发
  • 2021-08-14
    小鹰会议现场中俄师生共话“友谊”围棋体验制作灯笼体验为做好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委托我校承办的俄罗斯“小鹰”全俄儿童中心项目,当地时间7月30日,在“国际友谊日”设立十周年之际,我校与“小鹰”全俄儿童中心联合举办了线上“友谊”主题讨论会和中国文化体验课等活动。我校伏师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宁怀颖老师携志愿者教师与来自俄罗斯、德国的23名中学生一同参加了此次线上活动。讨论会以生动多元的互动模式展开。双方师生讨论对“友谊”一词的理解、分享交友故事、介绍各自文化中友谊的象征物和“友谊”主题的文艺作品等。中俄双方师生畅所欲言,就“如何理解 ‘友谊’”这一话题展开了联想词讨论。学生们用“互助、支持、信赖、忠诚、氧气、共同性、相互理解”等词语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对友谊的认知与感悟。中方志愿者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文化里象征友谊的中国结、大熊猫、鸽子树、常春藤、荷花等意象,演唱了歌手周华健的代表作《朋友》,介绍了“不定的环境中不变的友谊”这一歌曲主题。俄方学生德米特里与玛拉尔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友谊是馈赠》《关于友谊的独白》。美好的诗词与歌曲让人不禁想起此刻陪伴在自己身边